首页 常识

乌金山森林公园在哪里(榆次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

  • 100人浏览   2024-12-03 10:49:12

榆次乌金山,俗称龙王山,位于榆次、太原、寿阳三市县交汇处的罕山之阳,总面积5.8万亩,森林面积2.5万亩。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森林茂密,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同时还有独特的人文景观。

一、自然景观

1、天台揽胜

乌金山天台峰顶有观景台,观景台上有观景亭,观景亭内石碑上镌刻有四个大字:“天台揽胜。”登上天台峰的观景台放眼向四周望去,远山近景尽收眼底。

2、罕山时雨

罕山时雨亦称诸峰时雨,位榆次古八景之首,此景在榆次的旧县志中多有记载。乌金山昔名龙王山,为罕山群峰的腹地。这里漫山遍野长满茂密的松林,绿海翻滚,无边无垠。由于地气氤氲,空气潮湿,形成十分独特的小气候。夏日林中草木蕴涵的水分化作浓浓雾霭蒸腾而上,聚集成云,云厚成雨,随风飘洒而落。隆冬,大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银装素裹,满山皆白,别有一番神韵。乌金山仿佛时时皆有细雨洒落,实乃大自然中罕见的奇观。

3、林海日出

林海日出是乌金山的又一奇景。观林海日出的最佳地点为水晶院,此处地势较高,数万亩碧绿的松林层层叠叠尽收眼底。驻足凝望,眼前郁郁葱葱,苍苍茫茫,如立绿海孤岛。侧耳倾听,林风飒飒,松涛阵阵,啸声起伏不绝。观林海日出的最佳时间是夏秋雨后的清晨。

4、明湖沉绿

明珠湖公园位于榆次涧河中游的田家湾村与左付村的交界处,是乌金山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临近明珠湖公园的山巅俯瞰,明珠湖就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显得那样美丽,那样多姿。

5、洪山飞瀑

大洪山镇寿寺以东的一个峡谷中,有一道千年不涸的瀑布,名曰洪山瀑布,是乌金山的一大景观。大洪山瀑布宽约3米,落差约5米。平时缓缓而下,不急不躁,飘飘洒洒,声如韵乐,令人心醉。雨季到来,瀑布则飞流直下,溅玉飞珠,声如洪钟,气势磅礴。待到冬日降临,此处又是另一番绝妙的景象,飞瀑“顿失滔滔”,变成了一座玲珑剔透的巨型羊脂玉雕。

6、七彩流砂

七彩流砂景观在大洪山北梁,此处有白、灰、蓝、绿、红、黄、紫七色砂岩,峰巅岩石经数千年风化,成为色彩斑斓的七彩流砂。流砂从峰巅直泻而下,并聚合而成片片砂滩。砂滩色彩艳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蔚为壮观。站在高处俯瞰,谷底仿佛是一张巨大的七彩地毯,令人赏心悦目。流砂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又是制作工艺品的上好原料。不仅如此,砂中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夏天在此砂浴,对治疗各种皮肤病和慢性病有一定的疗效。

7、龙泉映月

龙泉映月由水晶院白云洞前有关龙泉的故事生成。据说当年剁手和尚兴建水晶院以后,将此清泉砌石成井,以供僧人饮用,并指龙王山(即乌金山)为名,于是此井得名为“龙泉”。每至月夜,一轮皎月倒映井中,平静的水面便现出明月山树、洞檐雕龙的奇妙景象,故称为“龙泉映月”。后人将其列为乌金山旧八景之一。

8、叠瀑飞泉

叠瀑飞泉景观位于水晶院东绝壁上。水晶院依山势而建,院东山墙下是一绝壁。一股巨大的水流从水晶院东绝壁上涌出,经七级石阶飞流直下,逐级跳跃,起伏跌宕,气势不凡。七级瀑布,犹如道道白练,飞珠溅玉,熠熠生辉,七彩斑斓,十分壮观。待到夜深人静,峡谷回音,此起彼伏,音韵悠长。给千年古刹水晶院平添了几多诱人的魅力。

9、红叶抱湖

出水晶院向东走30米,右有九龙壁,九龙壁以南乃九龙湖,九龙湖上有风格独特的九孔桥、九曲桥和凤凰阁。九龙湖碧波荡漾,蓝天倒映,如诗如画。九龙湖四周山坡上栽满了黄栌和火炬,每到暮秋,树叶经霜,变得火红火红。眼前红树环湖,倒映清波,红绿交织,美不胜收,别有一番情趣。

10、林海听涛

林海听涛景点位于水晶院东天缘谷中,天缘谷谷深坡陡、树高林密。山风自天缘谷口进入,顺谷蜿蜒回旋,汇成一股股强大的气流。大风沿地形复杂的天缘谷在密林中上下盘旋,左右奔突。林梢翻卷摇曳,发出阵阵声响。这响声就像大海中呼啸起伏的巨浪,遂有松涛一说。山风时大时小,涛声也就变化万千。时而雷霆万钧,时而轻若游丝。

11、水晶漫院

水晶漫院曾是乌金山旧八景之一,也是水晶院一大奇观,此奇观位于水晶院的白云洞前。相传,剁手和尚化缘建寺的时候,白云洞前乃是一片岩石坡。龙泉之水从井口溢出,便散漫在石坡上向山谷流去。当时剁手和尚正在建造水晶寺庙,散漫的流水影响了工匠搬运石料和木材。为方便行走,并保护岩上流泉四溢的景致,剁手和尚命工匠铺方砖于岩上,以为通道。结果,流水受阻,就从砖缝中溢出并漫院流淌,阳光下,犹如千万颗水晶珠满院滚动,蔚为壮观。剁手和尚遂将此景命名为水晶漫院,于是,水晶院又添一景。待到剁手和尚圆寂以后,随着寺院多次修葺,院内砖缝被泥土淤塞,流水不再外溢。但人脚踏其上,砖缝中仍有泉水溢出。直到清宣统年间重修水晶院,地面抬高,水晶漫院景致始告消失。

12、玉皇高阁

玉皇高阁原指水晶院之玉皇阁景观。原玉皇阁建于水晶院以北的山顶上,游人若想登临玉皇阁拜见玉皇大帝,必先爬三十三级台阶,故有“三十三天朝玉帝”之说。玉皇阁为水晶院的制高点,站在水晶院仰望,玉皇阁背负蓝天白云,而为苍松翠柏所环抱,有仙山耸峙之感。如若登阁远眺,但见层峦叠嶂,林木接天,松涛滚滚,深涧幽谷,蜿蜒如虹,殿阁参差,曲径通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玉皇阁成为登高远眺的好去处。落架重修的玉皇阁纳入道教寺院龙王庙寺庙群,在原玉皇阁原址上,修建了与佛教寺院水晶院一体的大雄宝殿。登上大雄宝殿,乌金山美丽的景致同样一览无余。

13、藏狮古洞

藏狮古洞位于乌金山水晶院西山壁下,为一天然石洞。传说乌金山为五台山下院,水晶院为文殊菩萨讲经的道场。文殊菩萨往来于五台山与乌金山之间,常以雄狮代步。文殊菩萨讲经,自然听者甚众。为安全起见,他来乌金山讲经之时,便要为自己的坐骑——凶猛的狮子找一个关藏的地方,以防其伤害人。恰巧水晶院西面的山根下有一个天然石洞,这里非常安全,于是文殊菩萨每逢来乌金山讲经,便把雄狮藏于石洞中。后人便将此洞称为藏狮洞,遂成为乌金山一景。

14、紫气陨石

紫气陨石在乌金山水晶院东天缘谷中。石长约7米,宽约6米,高约2.5米,相传系女娲补天所余之石。该石表面呈黑紫色,坚硬如铁,虽逾万年而不朽。石上苔藓斑驳,青翠欲滴。每当下雨,石上便不时荡起缕缕紫雾,形成紫气陨石的奇特景观。紫气陨石也称“智慧石”,因石上有清乾隆甲戌年江南名士秦雄宝所书“大慧石”三字,故人们也称此石为“大慧石”。

15、巨石脚印

巨石脚印位于乌金山以北的馒头山后山上,脚印为自然形成,轮廓清晰,硕大无比。其长6.5米,宽1.18米,高出地面0.4米。巨石脚印造型与鞋底酷似,表面纹痕与旧时布鞋底纹无二,四周由风化岩砂培拥,甚是奇妙。传说这个脚印为二郎神担着两座山由和顺方向向西追赶太阳,走到乌金山时不慎在山坡上踩了一脚,故留下了这个脚印。虽经万年沧桑巨变,脚印周围的岩石逐渐风化成砂,并慢慢被风吹走。但这个脚印却依然清晰可辨,且由凹陷变为凸起。。

17、鳄鱼吞珠

鳄鱼吞珠乃一山体象形景观,位于孟良山(亦称佛移山)之北的鳄鱼山。鳄鱼山形状酷似一条鳄鱼,其首西尾东,与山梁融为一体,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相传佛祖如来为济世救民,曾埋地灵珠于孟良山之阳。修炼千年的鳄鱼精得知消息,便前来寻找,妄图吞珠成仙。如来闻之,即飞塔镇珠。鳄鱼几经奋力吞吸,但地灵珠终因有宝塔护佑,终不能得逞,最终体力耗尽,死于山顶,化作一山,人称鳄鱼山,从而形成鳄鱼吞珠奇观。

18、吐沫成池

“吐沫成池”的“池”是指水晶院东天缘谷中的黑龙池,相传此池为黑龙吐沫而成。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掌管水火的黑白二龙因为布雨侵犯辖界,便在乌金山上空争斗。顿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二龙就此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酣战。但仁慈的黑龙不忍手足相残,便且战且退,不慎被白龙击伤而跌落于乌金山山谷中,随而吐沫成池。后来乡民感念黑龙行云布雨的恩泽,便在临近黑龙池的山坡上建黑龙庙以作供奉,至今香火不断。每每天旱,乡民多聚于黑龙庙祈雨,更奇妙的是黑龙池水至今四季不涸不冰。

19、饮狮神泉

饮狮泉位于水晶院藏狮洞一侧的东北角处,此处巨石高磊,一股清泉从石缝中汩汩流出,相传此处为文殊菩萨的坐骑神狮饮水的地方。此泉藏于一山洞中,四季涌流,不溢不竭,而且甘洌无比,并能祛病消灾。此泉被人们称作神泉。有关部门的专家对该泉进行了化验鉴定,证明饮狮泉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

20、悬崖奇音

悬崖奇音景点位于乌金山北东沟村东200米处的驴角大仙摩崖造像处。据传,悬崖下曾经有一个岩洞,不知哪个年代,一个戏班路过悬崖,恰逢大雨,全班人马即躲入崖下的岩洞里避雨。但雷雨半日不停。戏班的人便操起锣鼓家什敲打起来解闷,有的人还引吭高歌。正当他们闹得起劲,突然一道闪电,紧接着一声炸雷,崖洞轰然坍塌,把戏班人马皆埋于洞中,而无一人生还。从此以后,这里每逢雷电交加,大雨滂沱,就能听到悬崖处锣鼓阵阵,笙箫齐鸣,还能听到有人吟唱,让人惊骇不已。据说在宋朝时候,村人为安抚戏班的冤魂,曾经捐资镌刻驴角大仙像于崖上,以震慑此洞。但每逢下大雨,这里依稀仍有鼓乐声发出,实为罕见。

21、石坎容杯

在距水晶院东五里处的大洪山山坳里,有一座寺庙,名曰“镇寿寺”。在镇寿寺西北不远的山巅上有一处奇特的自然景观,名曰“石坎大瑾容杯”,即在岩石上自然形成一凹洞。此凹洞直径约30厘米,深约35厘米,形如海碗。杯内常年蓄有过半清水,清澈见底,经年不涸。杯中之水从何而来,众说纷纭,不得要领。即便隆冬腊月,杯内泉水也不结冰,实为罕见。

22、九莲神灯

在中林山和合寺内有一大石,石上有九个石凹,大如海碗。凹内清水长注,大旱不涸,这一景观名曰“九莲神灯”。和合寺位于乌金山西南侧中林山主峰,供和合二仙,这里自然风光也十分秀美。据传,和合寺中大石上九个石凹里的水中,每到夜深人静就会出现九盏莲灯,并有九个仙女从九个石凹的莲灯中跳出,轻舒广袖,翩翩起舞。这个美丽的传说至今仍挂在人们的嘴上。

23、山花烂漫

在乌金山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上,华北地区所有的山野花卉几乎都能在这里看到。这些花卉都处于原始混交而生的自然状态,没有一丝人工培植的痕迹。各类花卉竞相开放,色彩斑斓,浑然天成,令人沉醉。仿佛是护花仙子对乌金山情有独钟,有意将天下所有的奇花异草都撒在这里,使这里成为一个万紫千红的奇妙世界。这种迷人的景象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常新。春天,这里的山桃花山杏花漫山遍野,如云如虹;金色的刺玫像给桃杏花铺上了一层高贵的地毯;色彩艳丽的樱花、连翘、丁香、杜鹃、野菊……星星点点,点缀其间,在碧绿的野草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到了秋天,金黄的栌丛、鲜红的火炬、橘红的沙棘相互映衬,绕梁环冈,绵延不绝,构成一道道魔幻般的醉人风景。

24、玉带云雾

玉带云雾是乌金山的旧八景之一,这是在北方山区难得一见的奇观。每当雨后初晴,站在九峰塔向四周远眺,乌金山茂密的森林上空便会出现蒸腾的雾霭,那雾霭犹如大海的滚滚波涛,景象非常壮观。如果站在天台峰向南眺望,则又是一番情景。蒸腾的雾霭顺着条条山谷缓缓流动,仿佛是一条条飘动的玉带。

二、人文景观

1、水晶院

水晶院又称水晶寺,是乌金山历史最悠久的一座佛教寺院,始建于隋末,后经历代多次修葺扩展,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成为山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原文殊殿的廊柱上曾刻有“大明成化九年重建”字样。水晶院寺庙群位于乌金山主峰东侧,是从五台山来的一位云游和尚剁手以明志,靠化缘修建而成。

2007年9月水晶院落架重建,现已修复的水晶院寺庙群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3平方米,为中轴对称三进结构。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为山门、钟鼓楼、大文殊殿、观音殿、大雄宝殿等。

2、龙王庙

龙王庙寺庙群位于水晶院西南的四角坪,与九峰塔遥相呼应。是乌金山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寺院。龙王庙始建于明代中后期,后历经变迁,屡有兴废。2007年9月,龙王庙与水晶院同时开工恢复重建。修复后的龙王庙寺庙群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其布局结构为中轴对称三进院格局。由南向北主要建筑依次为:一进院,山门、戏台、东西腋门、钟鼓楼、五爷殿;二进院,龙王殿;三进院,玉皇阁、两侧配殿东为吕祖殿,西为关圣殿。龙王庙东西两侧各配有24间厢房,46间长廊。总建筑面积2820平方米。

3、太清宫

太清宫是最美的一处道教寺院,原为宋代建筑。太清宫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一处道教寺庙群。太清宫四周山高谷深,松柏环抱,古木参天,十分幽静。新建的太清宫总占地面积3267.7平方米,建筑面积530平方米。

太清宫位于水晶院东北的大青山顶,依山势而建,自南向北为山门、钟鼓楼、东西厢房、真武大殿、三清殿等。太清宫是乌金山环境最为僻静优雅的一处寺庙群。

4、大佛台

弥勒大佛台位于九峰塔以南1000米处的龟背山顶。乌金山弥勒大佛由汉白玉雕琢而成,高9.9 米。弥勒大佛台基座为三层,高5米。第三层为须弥座,前面浮雕为二十诸仙图,西面为十八罗汉,东面为十二圆觉,北面为十大明王,四角为四大金刚。从地面到佛顶共高14.9米。

5、罗汉阁

出乌金山水晶院山门西侧,依托山壁建有罗汉阁。阁为卷棚出廊结构,分五层,山墙上刻有《金刚经》,一、二、三、四、五层以浮雕形式列五百罗汉群像,阁顶建有观音台,取五百罗汉朝观音之意。

罗汉阁顶上建有一座游园,游园里建有观音台,台上供奉的是水月观音。水月观音为汉白玉造像,高6.6米。观音台旁建有水池,水池里清波荡漾,每逢月夜,一轮皎月倒映池中,观音凝目于水中之月,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水月观音的形象。

乌金山罗汉亭供五百罗汉,浮雕中的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站在罗汉亭前,你会被众多罗汉的朴质无华和正直无邪所感染,他们就仿佛是一面面镜子,映照着人世百态。

6、九龙壁

乌金山九龙壁位于水晶院东侧,九龙湖北侧,九峰塔西侧。乌金山九龙壁为双面九龙壁。高7.5米,厚1.5米,长20米,由6574块特制的五彩琉璃构建拼接而成。

正面均匀协调地分布着九条飞龙,飞龙气势磅礴,飞腾舞动之势跃然壁上。正中的一条龙是九龙的中心,它龙头向前,龙尾摆动,鳞光闪耀,栩栩如生。每条龙的间隙处由山石、水草图案填充,互相映衬烘托,使画面极其生动活泼。

背面镶嵌着九条团龙,形态各异的团龙好像在云间翻腾滚动,形象十分生动。

壁顶覆盖琉璃瓦,上面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顶下由琉璃斗拱支撑,斗拱为祥云浮雕图案。壁底为须弥座,须弥座下雕有1.8米的行云流水图案,并有九龙头镶嵌其间,龙头口吐清泉。

7、九峰塔

九峰塔是在曾经毁于战乱的魁星阁遗址西100米处的山顶上重建而成。改建后的九峰塔共九层,高33.9米,底层直径21米,顶层直径6米,外檐呈八角形,塔体呈锥状,其建筑风格舒展大方,十分壮观。九峰塔内供文昌星,也称文昌帝君。登上九峰塔,可北望太清宫,西观水晶院,南眺九龙湖,东瞰大洪山,四周景物一览无余。

8、天缘谷

天缘谷生态文化走廊位于水晶院东的天缘谷中,谷中有天缘石。此处景观因后汉高祖刘知远与昭圣太后李三娘在此结缘而得名。

天缘谷长2.3公里,谷中幽静深邃,巨石丛生,有多幅名人摩崖石刻。从水晶院东侧入谷,沿着一级级青石台阶进入谷中。路两旁苍松蔽日,草木葱茏,百鸟和鸣,清风徐徐,松涛阵阵,仿佛进入人间仙境。天缘谷中还有寺僧圆寂的塔林、刘知远和李三娘结缘的怡心园、天缘桥、龙凤亭、结缘台、饮马泉以及千年古井、黑龙池、大慧石等遗迹和景观。

9、镇寿寺

镇寿寺(也称正寿寺)位于水晶院东两公里处的大洪山山坳里。该寺最早建于隋末唐初,曾百年香火不断。据民国《榆次县志》记载:“镇寿寺正殿塑佛菩萨宗像极精工。”镇寿寺建有观音殿、千佛殿、大雄宝殿等。殿中千手观音、六臂哪吒、千佛塑像,神态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此寺被当做四旧而拆毁,只留下幽冥洞以及洞中的石佛。洞内现存10尊宋代石佛造像,石佛雕工十分精美,现保存完整的仅有3尊。

镇寿寺残留的还有11通石碑,其中一通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复该寺时立的碑,碑文记载了原先镇寿寺的规模以及当年这里香火胜极的情景。

此外,寺中有两株千年古松,形如龙凤,人们称之为“龙凤松”。

10、和合寺

和合寺位于乌金山西南的中林山上,寺内供和合二仙。

和合寺依山而建,共分四层,自下而上第一层为石券窑洞式禅房四间。第二层为和合寺大殿遗址。第三层为两套间地窨式石砌闭关洞。第四层为观音堂遗址。

“和合”是指和睦和顺及相亲相合的意思。“和合二仙”是神界中管理人世间人际关系和男女情缘的神。

和合寺内有一大石,石上有九个石窝,形如海碗,窝内常年蓄水,人称九莲灯。和合寺周边生长有万亩柏林,此处柏树树干纹理多为左扭,人们称此种柏树为“左扭柏”。

和合寺现已损毁,但大石犹存,供人凭吊。

11、华严寺

乌金山华严寺(又称紫严寺)位于水晶院东的紫金山上,此庙始建于唐初。相传是唐代佛教传播人李通玄悉心诠释《华严经》的地方。华严寺有正殿五间,其中三间塑如来三世佛像,两边间各为禅房。榆次紫金山华严寺之所以赫赫有名,与李通玄数年如一日,在这里精心研读和著述有很大关系。

紫金山华严寺曾供有李通玄的神位。

12、张彪祠堂

张彪祠堂位于乌金山脚下的西左付村,系张彪晚年归乡修祖茔时所建,至今保存完好。张彪祠堂于1988年公布为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祠堂是清代末年,湖北提督张彪亲自设计并监督施工建造,民国年间完工。祠堂为二进院布局,坐北朝南,建有祠门、过厅、正厅及耳房等建筑共计24间,占地面积约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祠门五间三门,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五檩前廊式结构,方形抹棱石柱,柱础双层,下层为如意花变体,上层为宝装舌状花瓣,整体建筑保存完整。

张氏宗祠为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集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布局严谨,结构中规中矩,用材考究,装饰构件精美,体现了民国时期建筑的风貌和山西的地方特色。

13、寺僧塔林

乌金山遗留下来多个寺僧的墓塔,每一个墓塔都埋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两个,其一是剁手和尚塔,其二是金指和尚塔。

剁手和尚墓塔位于乌金山砖窑地,即水晶院西崖上,游园东侧。现重修墓塔,并塑剁手和尚汉白玉塑像,以示特别纪念。

剁手和尚乃隋末唐初人,是水晶院寺庙的开山师祖。相传他曾是一个来自五台山的云游和尚,曾经遍访北方的山川林地。他云游至乌金山时,发现这里林木苍郁,深谷幽境,云蒸霞蔚,股股清泉从喷云吐雾的岩洞中溢出,漫坡细流,淙淙有声,好一处清凉胜境,福地洞天。这位云游和尚便决定建寺清修。为了建寺筹资,不惜剁手化缘以表诚心。经过艰苦努力,水晶寺终于落成。但他却心力交瘁,猝然而亡。善男信女感其功德,遂将他厚葬于寺院旁,并修亭树碑,以资后人参拜。

14、金指和尚墓

原位于镇寿寺以南山脚下的路旁,为七层八角石塔,人称金指和尚塔。

金指和尚原是镇寿寺住持。传说西天王母娘娘赴八仙盛宴回宫途中,见下界一座山林风光秀美,山中寺院香烟缭绕,心中甚喜。遂化作一贫穷民妇,到山上赏景游玩。此时正值王母身怀六甲,不想游玩劳累,动了胎气,即刻就要临盆。王母想试镇寿寺住持向佛的诚心,便到寺院求助。寺院住持虽然是出家人,但他不能见死不救,并不因民妇衣衫褴褛而怠慢,便在禅房安床备盆,尽心尽力伺候民妇产下一女婴。和尚用自己的袈裟将女婴包好,放在民妇的身旁。随即和尚将血盆端出,并想洗掉自己手上的血迹。但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十指竟变成了金指。这一惊非同小可,他立即回到禅房,但房间已空空如也。和尚知道遇到了上界的神仙,赶紧朝天叩头膜拜。此后更加专心修行,终成正果。该传说已经流传百世,至今不衰。

15、敦崇礼墓

乌金山水晶院东50米处的送神坪上有敦崇礼墓。

敦崇礼(Moir Dunkan),1861年生于苏格兰。1888年,敦崇礼以浸礼会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先在太原传教并学习汉语,继而到陕西传教,后又避祸于汉口。在陕西期间,地方对其有“名誉籍甚,颇恰时望,其地官绅,交口颂之”的评语。

1901年7月,敦崇礼受山西大学创办人李提摩泰的委派,同叶守真、文阿德等8位教士来太原办理山西教案执行事宜,并被聘为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前身)西学专斋总教习。其间,敦崇礼对校务尽心竭力,事必躬亲,并卓有建树,受到师生的拥戴。

1905年,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因其对教育鞠躬尽瘁,成绩卓著而授予进士学位。

敦崇礼在山西大学西学专斋工作期间,因病曾多次在乌金山疗养,并居住在水晶院。1906年8月,敦崇礼因病情加重,在水晶院与世长辞,享年45岁,时任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第一任总教习。根据敦崇礼生前的遗愿,他的遗体被埋葬在风景秀丽的乌金山送神坪上,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在敦崇礼墓地上竖有一座欧式墓塔以作纪念。这次开发中,为更好地保护这一遗存,特在九峰塔下西南新建墓葬和纪念馆,让更多的游人瞻仰这位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人士。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力笋百科 琼ICP备2024039449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