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要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肩负着使命。中小学课程改革以十年为一周期,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十年前,学校教育实行“双基”教学,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学生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培养了一批通过大量刷题获得丰富基础知识的学生。
十年前,课程改革实行“三维目标”教学,即教学中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时的课堂教学依然以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但开始强调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养成。这时学校教育不是培养“刷题机器”,而是要培养有正确价值观和会思考的人。
现在,为适应国家发展和全球教育改革的步伐,课程改革进入到“素养”时代,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何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堂上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能解决问题、会自我管理、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敢决策、善合作、乐沟通等能力的人。
至此,课程改革完成了由“物”及“人”的发展历程。
有老师说,课程改革越改越不会教了。以前的教学,只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就够了,是任务型的教学,学生掌没掌握,考一考便知分晓。现在的教学,知识和技能不是目的,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重点。
我们都知道,中国教育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不得不改革,而改革就会有阵痛,教师和学生都要逐步适应课堂改革带来的变化,努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